和奋斗在一起的日子
当我毕业在即的时候,“人穷志短”在我身上得到充分的验证。出身偏远的农村,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家道中落,顷刻之间,万亩良田,变为无有,自此,就像刘欢的歌中所唱的: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从我出生起贫穷的印记没有商量地刻在我的心上。
梦想中上大学的目的就是脱贫致富,可是大学毕业之后的茫然让我更加失落,没有关系就没有工作,没有好文凭好工作就更无从谈起。于是继续深造变成了我的救命稻草,拼搏努力是那个时候的唯一选择,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学努力两年之后我如愿进入西北某著名高校进行深造,这一次的深造让我有镀金般的感受。
我凭借自己实力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外企,待遇相对不错,双休,工作日不用加班,第一年开始就有十天年假,这让许多同学感到羡慕,我自己当然也有点儿沾沾自喜,而这仅仅是好梦的开始。
入职之初,有三个月的试用期,多年努力和拼搏练就的不怕劳苦的精神和读书期间较强的学习能力,多少让我不用担心自己被淘汰,但是在这三个月里我有一种“天预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感觉,经历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种种经历。后来多次的回忆中我发现,今天的成就必须感谢那时的环境。一般公司在员工入职初期,都会采取先培训后上岗的措施,尤其是已经进入正轨的公司,可是我在第一天就是被安排任务,然后直接去实施,多少有点让人想不通,但是我接受了,从此开始奔跑学校和公司之间,常常是晚上回学校啃书本,白天按时按点到公司上班。每天都感觉时间的飞逝,下班时都在感叹:该干的工作还每干完。
一个月过去了,大数理论终于搞清楚了。本以为我可以将理论付诸实践,编写代码一周之后,师傅过来关心的问我:怎么样了?我自信地回答:快好了。事后我才知道,他很惊讶。但是当我运行系统代码的时候,死活没有结果出来,暂停观测发现,代码的运行效率实在太慢。问题出在哪里?我困惑了,师傅安慰我,不要着急,慢慢来。又一周过去了,我只好又回到理论,查找别人提高代码运行速度的方法。
利用学校的免费期刊资源,学习其他同学的方法,在论文的引用中,我发现了一个很好的资源,是一本专门讲解该理论的代码编写优化的书,今天想来,如果不是心中的神,如果不是那本资源,我今天会在哪里?就这样,学习、吸收、消化,最后我的系统代码运行一次大约 50us,简直不可想象,这一天是我入职的第二个月月底。
新的一周开始了,我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师傅。这个消息让领导知道了,建议让我做 PPT给大家分享。
由于我自己内心比较紧张,加上两个月消化很多的资料,顷刻之间,不知道从何说起,虽然 PPT做的很详尽,但是会议上,分享的是语无伦次。不过通过这次分享,转正已经不再成为问题。
人的一生中,如此的经历,不会太多,因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可是刚刚喜悦不久,师傅问我,想不想做 DSP?我说在学校做过,担心做不好。后来,领导找我聊天,我还是表示,我担心做不好,如果公司给我时间,我一定竭尽全力去做。就这样,一个月之后,我转型开始 DSP开发的职业生涯。而这不经意的转身,让我后悔了三年。现在想来,客观的评价,当然是:这是一个起步,让我今天在 DSP上受益颇丰。
于是我开始专攻 DSP的算法和逻辑控制。说起 DSP,那时的我主要是对别人代码的理解,以及产品在遇见问题时去分析代码,很少开发代码,这是我今天做出的总结和评价。看似任务不多,但是大家也都知道,理解别人的代码,如果没有逻辑思路,如果对理论理解不深,做到抄袭可以,但是理解起来,困难重重,尤其是遇到问题时去理解代码,更是难上加难。而我选择的就是这条道路。这条道路让我走了两年半,痛苦中安慰自己,可以做好;失望中鼓励自己,可以做好。每每我想中途而废时,总在心里想:自己最难得三个月都过来了,这点儿困难算什么?现在回头来看,那时的我真的是搞不定。没有可借鉴的文档,没有可以咨询的导师,总之除了代码,没有可利用的资源。最后,狠心一下,没有资源,自己就创造资源。这个时候的我,学校那边的关系已经完全转到社会了,所以没有科研的负担,只要专心做项目就好。
先抓理论,我首先开始去学校复印相关的书籍。这样的次数很多,以至于复印店的老板都认识我了,每次都给我最便宜的价格。理论太难理解,转而同步前进,边看代码,边参考理论。这样的事情,进行了两个月,依然没有头绪。这个过程中,让我看到一个公司如果没有可延续的文档积累,是多么难以继承前人的工作成果。这也正是我后来的新工作中,逐步成长的法宝。这个时候,还主要是我在理解代码,不用考虑产品问题。不过,我已经开始整理我自己的思路,同时把思路变成文档保存,将来这也许可以作为新员工的借鉴资料(我的初衷确实如此,因为小公司如果壮大,肯定还是需要老员工站起来的)。
我就这样子,一边看代码,一边看资料,一边写资料。两个月又过去了,这时候的我已经没有刚开始的动力,因为我不知道我的具体目的,不知道我的工作方向,就像鸽笼里的小鸟,叽叽喳喳,看似勤奋,其实思想已经懈怠,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了读书的生活,不是为了在苦闷中找打曙光。与书结缘还是要从电子论坛说起,我在这里拿到了100元当当网礼券,我买了《资治通鉴》,购买过程中,我发现了当当特评。经历过评论之后,我被招安,进入当当特评行列,读书成为我第二生活。
转身选择更好的机会
每一次想到辞职总是在自己最无助,最感受不到自我价值的时候。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同学的推荐下我有幸得到了新公司的面试机会。首先进行的是电话面试,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但是我竟然通过电话面试得到了这个offer,内心又惊喜又忐忑:到底该不该走?该以怎样的理由开脱自己?手头工作怎样交代?没有机会的时候,总想获得机会,有了机会又有些难舍难分。
最终我还是选择了离开,为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当工作过的大楼渐行渐远,我心中却有了一种失落的感觉,多少次想离开却一直坚持,而今却终将离开。再回首时才发现过去的三年让我感触良多。2007年的元旦,公司第一次打羽毛球活动,让我从此找到了组织,让我在学校的羽毛球本领学以致用,从此掀开了我每周两次羽毛球活动的新篇章;2008年地震前夕的汉中两日游,让我从此知道原来集体外出旅游有着莫大的魅力。
说起羽毛球,我是从一个新手慢慢从这里成长起来的。最初的时候,作为新人总是得到大家的热情邀请,到后来,我成为组织者,总是效仿前人的做法邀请新人。人数不多,但一脉相承,看似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我后来的工作中,获益良多。当新人的时候,我不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邀请之言,饱含了众多的情感。我每次被邀请时,感觉到的不是客套的询问,而是亲切和关怀。如果说,师傅在工作上对我的帮助不大的话,那么人格的力量和做人的准则几乎是我的标杆。这就是积累。
说起爬山,我的最爱。每个月一次的外出爬山,对自己有着百分百的自信。爬山可以锻炼我的管理能力。每一次爬山,我都会主动请缨,执行带队的任务。当我们游情侣溪时,我在河道中石头上身轻如燕跳来跳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那么的年轻;当我们游天子峪时,我拿着对讲机当领头羊时,才知道我也可以把大家带领好;当我们游二郎山的时候,天降大雾于斯山,给了我关心人的机会。虽然每一次的爬山,都会身体疲惫,但内心却是喜悦的。虽然每一次活动相对于工作中的职位上升来说看似无足轻重,却可以锻炼我的组织能力。虽然外表的主动和关怀是从我发出的,但是我知道这些是都神所赐的。
打球,带给我身体的强健,也带给我工作之余的消遣,因为融入到集体中,有共同的爱好才会和大家一起同乐乐。2010年7月,进入新的工作岗位,内心依然激动。有些前途未卜的紧张,也有对自己新岗位的憧憬。但是入职没多久,我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因为部门成立之初,需要大搞集体活动,让大家激情燃烧。我就站在了羽毛球组织者的位置,从此羽毛球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局面。
抓住机会积累自己
人生就是无数个第一次的汇集成生命历程中的种种经历。第一次睁眼,让我知道光明的美好,从此总是在尝试不想睡觉;第一次欢笑,让我知道欢笑会赢得他人的认可,从而总是笑脸对人;第一次走路,让我体会到行动的喜悦,从此从动不止,做事决不放弃……第一次的工作经历也带给我很多收获,虽然其中有过许多的抱怨,但是回想起来,那时的抱怨对象也同样带给我很多帮助。有抱怨,意味着有思考;有思考才能不断的创造积累,构筑成功的基石。
积累,不仅仅是人脉的丰富,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充实。积累,是一种劳动之后的收获;积累,是一种辛苦之后的回报;积累,是锤炼一个人的最佳方式。如果没有积累,我们将永远站在起点;如果没有积累,我们将永远显得幼稚;如果没有积累,我们将永远找不到自我的价值。
第一份工作是我工作的起点,也是我收获最大的日子。在这一段日子里,我学会了如何关心集体,特别是在公共的活动中,如何组织活动和并执行活动;在这一段日子里,我学会了工作中要有对人负责的心态,特别是对不如自己的员工,一定要谦卑的帮助他;在这一段日子里,我醒悟到,公司必须有团队,哪怕两三个人的团队,只要齐心协力,就可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这一段日子里,我总结出,小公司一定要有文档积累,在今天“裸辞”的风潮中,靠人解决问题根本靠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