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未来感,又能拿来实际用的智能硬件非谷歌眼镜(Google Glass)莫属,但这玩意一直高高在上。售价1500美元,合人民币近万元,你还不是想买就能买到。
从推出至今,谷歌眼镜一直只提供给少数开发者购买研究使用。唯一的一次例外,是4月15日,给普通消费者开放够了一天,售价1500美元,这也为外界观察谷歌眼镜打开了一道口子。科技产品分析机构techinsights很快拿到零售版谷歌眼镜,进行了拆解。
结果显示,谷歌眼镜的硬件成本不到80美元,这与其售价相比,零头都不算。这是详细功能和硬件成本核算,最贵的单个电子元器件是TI的4430处理器,核算为13.96美元。
这是谷歌眼镜的主板上显示的主要芯片组:
TI的这款处理器并不是算什么新型的产品,主流应用在2011年的手机市场,当时摩托罗拉的里程碑3、三星的i9108以及LG的Optimus 3D都是采用的这颗处理器。
虽然谷歌眼镜的硬件成本与售价相差很大,但这一点能理解。相比谷歌投入数年的研发成本,谷歌Glass的硬件和制造成本确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之所以这么贵,谷歌一方面是想能收回一些成本,另一方面谷歌也不想着让这款还没有完全成熟的产品快速走入大众市场,高价格本身也是一个门槛。4月15日的开售,不过是给了那些想体验的非开发者数码土豪一个尝鲜的机会。
等到Glass类产品解决电源、网络等瓶颈后,同时有强需求的应用场景时,别说谷歌,其它硬件制造商,很快会蜂拥而上,价格也会快速进入正常水平。
以下是拆解过程,可以全景看到谷歌眼镜的内部结构。
随后Google发言人在《华尔街日报》上声明这是“绝对错误的”。
对于熟悉硬件制造的朋友来说,尤其是长期驻扎在深圳的,他们看到一件产品的时候总会非常自然地去估算物料成本,甚至帮忙定价。如果产品的售价超过他们预期,他们也会毫不掩饰的表现出自己的惊讶。
对于他们来说,从成本到角度看待一款产品真的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他们的职业。但是换成其他人,如果还是按照这种套路行走于世界的话,未免有点小家子气。
在经济学上有个叫做“比较优势”的概念,其背后的意思大概是不同的人(国家)生产同一样的东西的效率是不一样的,按照理论来说每个人应该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东西,然后通过交换来实现价值最大化。
以10000mAh的移动电源为例,由于小米的介入,我们都知道同类产品的硬件成本大概在70块左右。如果大家都盯着这个70块而不愿意让出合理的利润,其结果也许会有两个:一是大家都买某个品牌的移动电源,千篇一律;另一个就是大家都退回到石器时代,自己生产工具和产品,到时候大家制造一款电源的成本都是70块吗?对于有些人来说,能够在200块成本之内造出一个电源已经算是非常了不起,甚至压根做不出来。
对于很多移动电源厂商来说,70块左右的硬件成本甚至还没算上设计成本、人力成本、软件成本和营销成本等。所以对于买家来说,只盯着硬件物料成本来衡量产品的售价是否合理,并不可取。
不知道是否由于KPI的原因,一些互联网公司寻找硬件合作伙伴的时候喜欢盯着BOM清单给出报价。对于这种现象,笔者表示可以理解,但不敢苟同。对于这些公司来说,他们并不打算依赖硬件来挣钱,但是工厂是实打实靠硬件利润来维持运营。面对着互联网公司的低价大订单,工厂自然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来保证自己的利润空间。不过这样的合作并没有什么良性循环可言:工厂吃不饱,互联网公司的硬件产品品质不过关,消费者躺着中枪。
硬件物料成本最多只能作为参考之一,不应该视为衡量某件产品的主要标准,更应该看看它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它的特殊之处。一款好的硬件也许用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其制造过程并不“白领”,不是说坐在办公室吹吹空调就能解决的。
对于Google Glass这样的产品来说,其1500美金的售价到底是贵还是不贵,它的受众说了算,真不应该拿硬件物料成本来判定生死——这无异于道德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