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70年代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生态学家R·May在研究昆虫群体繁殖规律时提出一个著名的模型: χ[n+1]=k*χ[n]*(1-χ[n])其中χ[n]表示第n代群体的数目。当给定一个初始的χ[0]值,然后不停地迭代,人们发现随着k值的不同,得到的序列χn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当k值介于0与1之间时,χ[n]经过一定次数的迭代后都趋于0。当k值介于1和3之间时趋于1/k,当k值大于3时,经过一定次数的迭代后χ[n]在2个值之间交替变化,k值增加到3.449附近时,交替变化值又变为4个。继续增加k值,χ[n]交替变化的值的个数依4→8→16→32的次序迅速加倍,终于一片混沌。但当k值在3.835附近时,经过一定次数的迭代后,χ[n]非常简单地在3个值之间交替变化,接着又迅速依3→6→12的次序迅速增长。如此反复,在简单的方程中隐藏着令人惊奇的复杂性。
为了体现这种复杂之中的无穷奥妙,下面这个用TC2.0编写的小程序用χ[n]大小来控制PC喇叭的发音频率,设定不同的k值,我们就可以聆听到混沌的声音。执行下面的小程序时,k值就相当于一个“调音旋钮”。当将k值设定在1与3之间时,喇叭里传出的只有一个音调,重复又烦人。当k值稍稍大于3时,便开始有了韵律:so-mi-so-mi…。k值增加到3.449时,变成了so-fa-la-mi-so-fa-la-mi…,再增加k值,韵律更加复杂,终于成了现代抽象派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但是韵律并不是随着k值的增加无限地复杂下去。在k值增加到3.835时,音调又变成了mi-so-ti-mi-so-ti…,再增加k值又迅速地变得更加复杂。不停地改变k值,仔细聆听,会听到混沌中的无限奥妙。
#include <dos.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conio.h>
main()
{
int fMin=20,fMax=16000; /*fMin代表最低频率,fMax代表最高频率*/
int fDis,i; /*fDis代表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之间的差值,i用于循环记数*/
float x=0.1,k; /*x代表x[n]的大小,设定其初始值为0.1,即x[0]=0.1*/
char ch;
fDis=fMax-fMin;
clrscr();
while(1)
{
printf(“Please input The value of k(1-4.0) ”); /*输入k值*/
printf(“If you want to quit,Please input:0 ”); /*如果k=0退出*/
scanf(“%f”,&k);
if (k==0)
{
break;
}
else if((k<1)||(k>4.0))
{
printf(“The number must be: 1<k<4 ”);
continue;//输入有误,继续输入。
}
for(i=1;i<100;i++) /*去掉开始的100个点*/
{
x=k*x*(1-x);
}
for (i=1;i<100;i++)
{
x=k*x*(1-x); /*计算x的值*/
sound(x*fDis+20); /*用x的值控制PC喇叭的发音频率*/
delay(1000);
if (kbhit())//kbhit()检测是否有按键事件,如果没有按键,则返回0;
{
ch=getch();//读取按键值
switch(ch)
{
case 27:
nosound();//关闭声音
return(0);//ESC退出
}
break;
}
}
nosound();//关闭声音
clrscr();//清屏
}
nosound();
return(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