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5 中可以看到,有一个绘制滤波器原理图的窗口。滤波器元件后(如图5 中的红色标记的电感)没有SPICE 模型。我们直接使用复杂的元件阻抗曲线代之。这种方法还有另一优势,就是它非常快。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我们可以为了滤波器设计,去测量在元件货架中的所 有想要使用、或将要使用的元件。在元件库中输入所有的测量值后,我们可直接模拟包含寄生元件参数的新滤波器。

图5 基于阻抗测量值的滤波器设计软件优化

优化:若滤波特性比期望特性差

设计示例:我们来设计一个LC 型共模滤波器。我们知道, 对于传导发射而言, 共模干扰大多在1MHz 到30MHz 之间起主导作用。如果我们在电感和电容实际测量值的基础上,对图1 所示的滤波器仿真,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图6 所示共模滤波器的仿真结果

图6(译者注:原文此处错为图4)中,蓝色曲线表示共模滤波器基于元件理论值仿真的频率响应,红色曲线则表示共模滤波器基于元件实际测量值仿真的频率响 应。针对图6 的仿真结果,我们可假定电源的输出阻抗为100 欧姆,电源线一侧的阻抗是25 欧姆。在图6(译者注:原文错为图4)中我们看到,共模滤波器的第一个谐振频率在200kHz,这是共模电感谐振频率的影响所致(见图2)。由于,共模滤 波器的第二个谐振频率在20MHz 附近,这是共模电感的漏感所致。在30MHz 附近还有一个因Y 电容Cy 引起的谐振。

在1MHz 的红色光标处显示,滤波器的理论衰减值和实测值的衰减仿真结果,差异超过20dB。这就意味着,所设计滤波器噪声衰减程度比预期的少10 倍考虑其他在实际应用中降低滤波器性能的因素!这个例子表明,实践:来自EMC 实验室的故事。

过去我们碰到过很多类似事情:我们在研制样机的过程中,想寻求一个降低传导发射和辐射发射的解决方案。例如,用15mH 的扼流圈替换10mH 的扼流圈。我们直觉认为15mH 的扼流圈会优于10mH 的扼流圈。但结果却是,干扰在一个频段内降低了,却在另一个频段内被放大了!实际元件的射频特性可能是其诱因。通常,相同体积的共模扼流圈,感值较大的电 感由于线圈匝数的增加而具有更大的寄生电容,因此可能会在较低的频率下发生谐振。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案,可以充分考虑这种影响,且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焊 接电路。

结论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让人最感兴趣的是结构化的设计方法。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干扰类型和所关心的频率范围。对于1MHz 以上的干扰,应该考虑滤波器元件的射频特性。考虑了滤波器元件寄生参数和频率特性的仿真,会带来更优化的解决方案,从而缩减开发时间,降低产品价格。此 外,这种方法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EMC 滤波器的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