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网络化制造的核心是利用网络,跨越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的空间差距,使制造空间充分外延,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优化组合配置从而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和费用,提高整个产业链和制造群体的竞争力。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应用,加之制造业的全球化和快速响应竞争环境的显现,迫使制造业面临着信息的变革,出现了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我国于20 世纪80 年代引入了项目管理,但主要用于建筑和国家大型基建领域,在制造业等行业尚没有得到显着的应用。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制造业本身的特性,项目管理应用范畴被限制在传统企业的内部,实施主体单一,新理念的优势难于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就制造业的信息化本身而言,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应用,还需要软件工具和运行经验的配套支撑,同时还有一个项目管理研究与适应的过程。但随着项目管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开展项目协作,通过基于互联网的项目管理,项目成员之间的协作更加紧密,消除了地域差异带来的阻碍。
但是对于E-HUB 平台来说,目前的很多项目管理系统是不适合的。从协同的角度看,远程项目管理需要成员紧密合作,保证项目协同一致的进行下去。不仅要求从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技术来考虑协同,更要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和根据项目管理的特点来把握协同的实质,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也不够深入,而且多数是从集成现有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技术的角度来考虑协同的,没有从项目协同的角度进行考虑。
对此,本文提出了基于E-HUB 平台网络化制造的项目协同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并根据E-HUB 项目特点和项目管理的流程,构建合理的项目协同机制,对基于E-HUB 的项目协同管理系统进行了设计,为E-HUB 平台项目协同管理提供一种协作平台。
1 系统的设计
1.1 系统的体系结构
基于E-HUB 平台的项目不同于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这种项目一般都具有地理位置的分布性、组织构成的动态性、市场机遇的快速应变性和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等,因此,对项目管理需要突破时间、空间、资源的约束和实现快速准确、节省成本、高质量的综合指标。同时这种分布式协作过程,交互的信息繁杂,企业与企业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必须借助一种工具来跟踪管理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使项目的进行处于透明状态,因此根据项目进行的特点来构建一个多用户多任务的项目协作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如图1 所示,为基于E-HUB 平台的项目协同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图,按照E-HUB 平台特点,采用B/S 三层模式架构,即表示层、应用逻辑层、数据层(分别布置在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
1) 智能分析工具主要封装己有的或者研制的关键技术以实现比较复杂的功能。
2)项目协同管理系统这部分主要对项目的各部分要素进行协同管理。重点是面向项目计划进度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成员管理、项目活动管理、项目文档管理以及项目评价等。
3)信息交互工具集主要指消息发送、电子邮件、NETMEETING、论坛公告、应用程序共享等。
1.2 关键技术研究
作为一个面向多级项目的协同管理系统,需要能够支持多级项目团队协同工作,需要有效的协同机制来保证项目管理具有较高的协同性。
协同学是研究一个由大量子系统,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复合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子系统间通过非线性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使系统形成有一定功能的空间、时间或时空的组织结构。
协同学的目标是建立一种用统一的观点,去处理复杂系统的概念和方法。协同学运用最普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概率论、信息论、随机论和动力论等。它是以动力学和统计学相结合作为基本方法,由动力学得出其必然性和以统计学得出其随机性,由此共同决定系统的运动和转换。
协同学在处理各种复杂系统时,其核心关键问题是:1)描述系统的不稳定性;2)相变:独立的混乱状态向协同整体运动状态的转变;3)序参量:影响相变的慢变量,支配原则。
其基本动力学方程为:
协同学对项目演化过程的描述,通常采用最简单的非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
q :序参量; A : q 的变化速率;M :环境因子表示环境变化所允许状态变量所取得的最大值;F(t):外力。
E-HUB 项目的协同管理是基于E-HUB 项目系统运用协同学原理,根据期望目标对项目实施有效管理,以实现项目协调并产生协同效应的过程。
q :序参量;α :控制参数;F :协同管理的作用力; 0 Q :
初始条件; Γ :协同机制。
E-HUB 平台项目实现整体性协调后,就会发挥它的整体性功能,其远远超过各子项目功能之和,使项目整体功能增强,称之为协同效应。
其中i 为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 f (H)为复合项目管理因了,当公式(5)存在时说明E-HUB 平台项目实现协同管理。
由上述描述可以看出E-HUB 项目协同管理的实现,是通过在整个项目中的各个子项目之间的协调作用,有效地管理项目进程,达到功能1+1>2 的效果,从而产生协同效应。
针对E-HUB 平台项目协同管理系统的序参量,主要是技术、管理、知识、组织。通过序参量的作用,决定系统的运动和转换。
1.3 基于E-HUB 平台的项目协同管理机制的建立
面向对象多层次协同模型作为项目协同活动描述机制,主要特用下述四元组表达式来描述一个协同系统S。
上式表示该系统的协同有任务T、活动A、会话Con 三个层次,并遵循R 所确定的关系。主要特性描述如下:
(1)任务模型层:一项协同工作,根据工作对象可以分解成若干相互协同的(子)任务。
(2)活动模型层:每个任务根据其性质划分为若干活动步骤,采用某种活动模型或过程模型执行各步骤。
(3)会话模型层:活动执行过程中,根据需要协作参加各方采用某种会话方式相互交换、共享信息。
(4)制定一定的任务、活动划分原则和协同策略,确定各任务之间、活动之间、任务与活动之间的关系。
根据项目协同交互所包括的要素以及面向对象的多层次协同模型可以实现“交互-活动-任务”三层的项目协同交互模型,如图2 所示。并作如下规定:
(1)只有在每一个成员至少访问一种媒介,而每一种媒介至少被两个不同的成员访问(其中至少一个为发送,另一个为接收)的情况下才构成会话。
(2)活动是由若干存在关联的会话组成的集合。一个活动仅在其所有的会话终止时才终止。在初始化一个活动时,要初始化其所有的相关会话。
(3)协作任务是时间上有序的活动序列。组成协作任务的活动可能存在输人输出依赖或因果依赖关系。在协作任务初始化时将以时间顺序初始化所有组成本协作任务的活动。
三层交互模型从交互协同的角度实现了活动的协同。但是在项目管理中还有其他内容需要协同,如项目进度,文档信息等,这种协同需要利用相应的控制机制实现协同,这种机制通常需要在计算机程序当中来实现。因此,结合三层协同交互模型以及E-HUB 平台项目协同管理的内容,建立了一种项目协同管理机制,如图3 所示。纵向采用三层协同交互模型实现以任务为中心的团队合作,从而实现了项目文档、任务、活动、成员的相关。
交互层按照一定的会话法则实现通讯交流,信息提取,逻辑分析等功能,是项目协同的核心工具单元。两个或以上成员之间通过媒介如:消息,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来实现会话。成员除了可以理解为项目组成员之外,也可以理解为应用程序,通过和应用程序的交互来实现信息提取或逻辑分析等功能。活动层通过对交互单元的集成实现具体的功能模块,各个活动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活动序列,通过执行这些活动序列来完成一个个任务。箭头指向任务,表示活动与该任务相关。任务层指所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它是按照时间先后构成的事件序列,所有活动的展开都必须以项目为中心,项目经理和项目成员通过执行活动层各个功能模块,共同协作完成项目。
1.4 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 E-HUB 平台的项目协同管理系统按照E-HUB 平台特点,采用B/S 三层模式架构,即表示层、应用逻辑层、数据层(分别布置在浏览器、WEB 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
1.4.1 表示层
是指浏览器端的人机交互界面和用户使用操作平台,远程用户(如:企业联盟、项目团队、设计人员等)通过联网的PC 机,移动终端以及WEB 浏览器就可以登录并打开项目管理系统界面。
1.4.2 应用层
是指安装在E-HUB 平台Web 服务器上的业务逻辑,执行完成各种功能。在客户端发出请求之后,它把执行的结果以HTML 或者XML 格式发回到用户的浏览器端(表示层)。
1.4.3 数据层
是指应用层使用的数据库,用于数据信息的存储,并提供各种访问机制,它安装在数据库服务器上。web服务器上的应用程序通过中间件与数据库连接,数据库中间件采用ODBC, ADO 以及ADO. NET 等技术,后台利用SQLServer 作为数据库,它提供了高效快捷的访问速度和很好的安全性。
2 结语
本文通过对 E-HUB 平台的网络化制造的项目管理的特点分析,并将传统协同管理技术运用到E-HUB 的项目协同管理当中。提出了基于E-HUB 平台的网络化制造的项目协同管理的功能体系结构,同时结合三层协同交互模型建立了系统的协同管理机制,并对系统进行了B/S 三层模式的设计与开发,完善了E-HUB 服务平台。为制造企业进行跨地域生产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快速、便捷的环境。
参考文献:
[1].PC datasheethttp://www.dzsc.com/datasheet/PC+_2043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