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原名漏电保护器,为与国际标准IEC755接轨,在修订GB6829时更名)推广使用已有30多年的历史,由于当初宣传的片面性,使得人们在使用剩余电流动作装置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电源端安装一二级剩余电流保护器装置就可以了,用户端或农村接线箱安装末级剩余电流保护器装置不是十分重要也不是必须的,缺乏剩余电流保护器装置的分级保护应以末端保护为基础的认识。
从剩余电流保护器装置运行特性来讲,安装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额定剩余电流动作值与动作时间协调配合,既使发生用户端漏电事故,也会控制在故障保护范围内,起到缩小停电范围,保证供电可靠性的作用。
误区二:用电客户认为无论发生何种形式的直接接触电击(直接接触电击分为相对地、相对零、相对相三种)或何种场合下的电击(人在接触220伏交流50赫兹电压时,根据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人体电阻在500~2800欧之间,是随机的;同时还会有特殊环境下发生电击),只要有人员伤亡,一切均是由电源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引起的,供电企业难免要承担赔偿责任。
误区三:在配置低压配电线路分级保护时,不考虑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动作时间的协调配合。
这样的做法,有可能导致末端线路或用电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时越级跳闸,分级保护没有起到相应作用,会严重影响供电的可靠性和连续性。
误区四:农电管理人员在选择电源端保护时一味考虑了人身安全,选择了灵敏度高的保护装置,忽视整个被保护线路的供电可靠性。
这有可能使,电源端保护装置经常发生跳闸(停电)事故,导致供电可靠性差。实际上供电可靠性越差,它所隐藏的事故隐患越多,发生人身触电事故的机率就越高。
误区五:供电企业在安装了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后,便放松了安全用电的普及教育。
用电人员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导致临时用电、移动用电时仍会发生人身、家畜的触电伤亡事故。
误区六:1999年到2003年一二期农网改造时,由于全国各地农电管理体制不一致,设备采购标准不一,可能存在个别质量较差产品进入市场的情况,在电网中使用此类产品其质量难以保证,存在着安全隐患。
误区七:受社会上一些虚假、夸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产品性能的宣传广告影响,而购买使用此类夸大作用的产品。
为此,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已对监相监幅漏电继电器、脉冲型漏电电器注销了所有厂家的“3C”认证证书,从2003年10月起不得生产,不得销售,不得使用。
制定标准纠正行业误区
鉴于上述情况,全国农电学会、全国低压电器标委会、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现更名为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相继多次召开了全国专家组会议,制定电力行业标准(DL/T736-2000《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农村安装运行规程》,DL/T499-2001《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力求尽快地将上述的误区纠正过来。2002年底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了专家组对GB13955-1992《漏电保护器安装和运行》的修订工作,经过两年多修订专家的辛勤工作,广泛征求全国各地多领域专家的意见,修订后的GB13955-2005《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和运行》标准已于2005年2月6日发布,2005年7月出版,并于2005年12月1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