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央行紧急叫停二维码支付一月有余,22日央行终于表态:“央行对于移动支付电子化路线一视同仁,但包括一些打车软件中使用的二维码支付方式,没有密码认证,不能作为一种可信的支付方式广泛推广。”显然央行这是意欲拖住二维码等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步伐,给银联主导的NFC这个太子留足追赶的时间窗口。虽然NFC在技术上看起来比二维码更加安全,但实际上NFC的发展障碍重重。
二维码完全依靠软件生成,使用时仅需要调用摄像头并连接互联网即可完成支付,购置费用为0,使用门槛极低,推广十分便捷。而NFC则需要硬件配合,商户需要布置NFC感应设备,而用户则需要更换手机和SIM卡才能用上NFC功能,购置与使用门槛太高,推广难度极大。
NFC手机支付两个纠结的发展历程。
中国之所以引入NFC支付,其实是从日本学来的。在引入NFC技术的第一阶段,以电信运营商为主导,调动了手机制造商、芯片制造商与感应设备制造商组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NFC支付出现了短暂的快速发展期。
但是电信运营商顶多算皇家次子,此举触动了皇家太子银行系统的利益。经过一番利益争夺,电信运营商全面妥协,放弃了自己主导的2.4G标准而承认了银联主导的新标准。从此运营商失去了产业主导地位,银联接掌了大权,NFC的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但是NFC的本源是基于手机的支付方式,银联并不能像运营商一般直接掌控广大的手机用户群体,其对手机制造商的掌控能力也先天不足,产业链从此断裂。电信运营商主导着用户群与手机制造商,银联主导着各大银行发卡机构,芯片与设备制造商则来之不拒。
利益的冲突与产业链的断裂严重阻碍了NFC的发展,于是给了移动互联网企业避开这群皇家复杂利益巨鳄快速发展二维码支付的绝佳时机。在O2O风靡全国的大背景下,二维码支付凭借其便利性与低门槛迅速成为了移动支付的主流模式。而NFC停步不前。
中日两国国情有着极大的不同,NFC在日本的盛况难以复制。
日本是全球NFC手机支付发展最早最成熟,普及程度最高的国家。从产业链的角度看,电信运营商主导着整个日本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日本的手机制造商的手机销售渠道完全被运营商所控制,运营商的定制机型是日本本土手机生产的全部,Iphone也是通过运营商进行销售。因此,电信运营商能够轻易调动所有手机制造商对市面上的所有机型进行NFC改造(苹果除外)。不仅如此,手机用户下载APP的途径也被运营商所垄断,应用下载平台由运营商控制,被烧制在定制机型中(苹果除外,因此苹果App Store在日本移动互联网杀出了一条血路)。
从社会商业状态上看,日本是个连锁业态高度发达的国家,7-11、FamilyMart等连锁商店密布全国,举步几分钟内随处可见。从而NFC的消费方式极易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商家中进行推广,谈妥一家即覆盖全国。另外,日元的面值太大,居民如果使用现金经常要找回一大袋硬币,极为不便。且其NFC手机支付的普及甚至早于信用卡的推广,因此NFC在日本大受欢迎。
反观中国,运营商对手机制造商的控制力很低,手机改造号召力不强;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入口把持在苹果与各家互联网公司手中;国内连锁业态不发达,人民币面值适中,信用卡早已普及,因此NFC推广难度极大。
NFC远景美好但举步维艰,二维码支付前途未扑。
NFC从支付的便利性与安全性上确实要略优于二维码支付,但其产业链的断裂、铺设成本的高企与推广难度的巨大,让其举步维艰。有时候,用户并不真的非要那么完美的产品不可,二维码支付的便利性与安全性并不比NFC差太多,其迅猛的发展势头证明了容易被用户接受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好产品。
但如今央行放话暂停二维码支付,表示出对其“不信任”的态度,这等同于断绝了二维码支付的后路。虽然互联网公司正在加紧制定完善二维码支付安全标准,但具体决策权已然落在央行手中。未来二维码安全标准的推出可能会先经历一段标准混战的时期,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只有“相对的安全”,再“安全”的标准,央行也始终掌握着“质疑”的权利。
NFC太子能否扶正,取决于产业链的重新组合能否成功,二维码支付的前途如何,取决于央行的态度。答案也许只有时间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