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BUG是在之前的项目中遇到的,当时着实迷糊了几天,但一直没有时间整理,现在把它重现,并整理在这里,给其它朋友一些参考:
先看下面这段测试的代码:
这是当时项目中代码的模拟,其在X86平台上输出结果为:
10,100,
在ARM平台上的输出为:
100,134217728,
初看起来就像是指针指错了地方一样,在当时的项目环境中,围绕指针错误做了N多测试,毫无结果,
最后终于想到ARM平台对32位整形的操作默认开始于4字节对齐的地址,
如果整形值得读写开始于非4字节对齐的地址就必须用特殊的指令进行存取,而项目中的代码就如这里的一样,
因为结构体要经过网络传输,所以都使用了1字节对齐,在调用func1的时候,传入参数为test_t类型的结构体,编译器能够通过结构体定义获知其内部变量num2 的对齐信息,
如果在func1内对num2 赋值不会出现差错(测试如此),而对func2来说,传入的是一个整形指针,编译器会默认将其按照4字节对齐地址进行处理,数据必定出错,而在num2前用char填满4个字节后则一切正常。
当时的解决办法为在func1内部定义临时变量并调用func2。一直以为现代编译器已经足够聪明,看来也不尽然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