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勇于冒险还是谨慎行事,最重要是将职业把握在自己手里。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是一部美妙的电影,里面有瓷娃娃似的小孩,不论怎么糟蹋自己的容貌都会魅力四射的约翰尼·德普,匪夷所思的巧克力糖果世界……当然最重要的是其中还有各种奇妙的冒险和结局。
如果职场能够像糖果世界一般,想必是每一个或资深、或新鲜的公司人所乐见的:不论最后落到什么地方,总还有巧克力吃。遗憾的是,职场中的规矩错综复杂,而且多数时候并非总在明面上。除非一心只想循规蹈矩“混日子”,只要你还有那么一点小小的野心,那么就或多或少需要冒一些职场风险。
什么时候应该冒险?怎么冒险?这都是问题。
在现实中,多数公司人都是“善良的孩子”,却常因为莽撞,或不识公司一些规则而让自己的职业生涯面临坎坷。是应该谨小慎微吗?回答是或者不是的人,总能找到活生生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公司人佳雯选择了尽快脱颖而出并且取得了成功,但我们身边肯定也有因过于爱出风头而无法处理好同事与领导关系的人。“冒险”需要付出代价,考虑好去付出这些代价吗?
说“不后悔”似乎太单薄了,陈璐就走了一些弯路。
另一条规律似乎让公司人也能看到一些曙光:在冒险的时候,理智地意识到自己在做一件“非常规的冒险举动”,会拥有更大的机会获得理想的回报;而头脑莽撞,以为自己理所应当这么做或者根本没去想的,多半晚景凄凉。相比之下,也许是前者更加从战略上重视“冒险”的缘故。
《第一财经周刊》采访了一些公司人,他们或多或少曾经是“职场冒险家”,他们的故事也许能对读者有所借鉴。希望你能认识到:世界并非总是如此。冒什么险很重要,冒险的方法同样重要。
冒险,听上去很刺激,可是,你准备好了吗?
01
大胆表现
冒险指数 ★
职场潜规则告诉我们,是新人就该低调行事;职场生存法则又告诉我们,如果不拼命让老板了解你,没有让老板知道的那部分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就等于“白用功”。
佳雯刚进入广告公司项目策划部时,只被要求在所在团队里做好一些支持和协调工作,例如整理汇总资料以及撰写日常进度报告。本科念的是自己热爱的广告学专业,又如愿找到了对口的工作,可这种“换了谁都能来做”的感觉又让她有些不爽。在一次重要的部门例会上,几个项目经理刚介绍完公司的一个新项目,她就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发表了一大段很有见地的看法——当同事们的发言还只停留在头脑风暴的层面,她的“看法”已接近一个完整的策划案了。佳雯的老板一向很看重公司对客户的“快速响应”,认为那是自己这个私营广告公司能与4A广告公司竞争的关键,于是当场示意佳雯可以作为核心成员参与该项目。
工作刚满一年,佳雯已被提升为项目策划部经理,她很庆幸自己当初选择去做“一件可以产生影响力的大事”来代替那“100件人人都能做的小事”。为了那次会议上的“完美发言”,她连赶几个通宵做足了功课。
佳雯抓住了表现的机会,并且脚踏实地做出了成绩,如果你也想“大胆表现”一番,但只是打算做一些花哨的表面功夫,那还是奉劝你打消这个念头。虽然这位大胆的公司人也担心留给同事们“爱出风头”的坏印象而造成一些人际关系问题,但为避免“酒香也怕巷子深”,怎么也要冒险一试。
02
越级沟通
冒险指数 ★★
在十分强调等级观念的日企里,越级沟通是一项大忌。在其它大部分企业中,这也会被普遍认为不妥当—至少你的上司绝不会鼓励你那么干。
提到越级沟通能产生的效果,看看去年台积电发生的一桩大事:一名普通员工的父亲给董事长张忠谋写了一封信,恳切请求他不要裁掉自己的儿子,最终张宣布亲手培养多年的接班人CEO蔡力行下台,因为调查发现蔡在强势实行绩效考核裁员中存在诸多问题。
当然这是一个极端个案,但至少证明了一点:人们在职场中自始至终都将越级沟通列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不过请注意,还得看你是否真的能找对关键人物,否则还要先做好沟通失败、问题恶化的心理准备。
03
不按常理出牌
冒险指数 ★★★
在职场中,冲突被看作最应该小心避免的事之一。
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该怎么办:你在部门里工作了3年多,是一个公认的安分、勤恳的人。几个月前,你的部门主管被调去其他地区,当所有人都以为会来一个新主管时,你却被大老板直接任命为部门所有人的上司。你又欣喜又忐忑,着手准备解决一些同事工作散漫的问题。不想,一位老同事居然明显表现出比以前更肆无忌惮地偷懒。这时你的反应让你做了如下的事:你给这位同事发了一封措辞严厉的邮件,并抄送整个部门,同时公开表扬另一个工作勤奋的新人。
这样直截了当的做法达到了提升整个部门业绩的效果,但你也会担心就此埋下部门内部矛盾的隐患。
04
跳槽
冒险指数 ★★★★
跳槽是职场永恒的热门话题,很多因素都可能成为跳槽的原因,而要比较两份工作,难免也就无法简单计算出得失。
顶着一个名声不错的公司名头和职位,做着一份实际是在浪费自己价值的工作,是继续让旁人羡慕,还是及时结束这种浪费生命的状态?相信有不少公司人遇到过这样的选择题。从事实来看,无论怎样“眼一闭、牙一咬”,结果选择后者的人的确是少了几分遗憾。
另一种情况是这样的:陈璐出生于1970年代末,大学毕业时找到一份国有银行的工作,这和她想的几乎一样,稳定、体面、井井有条。并且,她还在同一间办公室里找到一位男士做了自己的丈夫。然而日复一日的工作以及就在眼前的“职业天花板”让她下决心一定要换个环境,可之后一家民营投资企业和一家证券公司的两段工作经历让她有种更加“摸不到北”的感觉,细分行业的更换也让她之前辛苦积累的资源一次次被浪费。她并不后悔当初从银行出来,只是似乎还得继续跳槽下去,因为目前的工作显然不能当作是合适的终点。
跳槽这事,虽然可以享受薪酬提高、环境变好等好处,但也难免要付出职业发展延续性被打乱的成本。
05
辞职去创业
冒险指数 ★★★★★
一旦创业被提上议事日程,原来的职业发展一般就极少再能四平八稳地照常继续进行了。
傅鑫从来都被认为是个不安份的人。他很早就有创业的想法,德国念书回来之后,找了一家咨询公司做顾问,经常在不同城市分别住上两三个月来做项目。去年所在公司遭遇业务滑坡,他问自己:“如果这次不出来创业,以后还有什么机会可以出来吗?”于是便迅速办妥离职手续。要说他的决定莽撞,实际上他也做足了功课:在去东莞地区跑了一圈工厂、重庆及周边拜访了供应商们之后,他打消了原来做山寨手机的念头,重新定位在自己做咨询时就最熟悉的互联网行业。不过创业已经5个月了,商业模式和公司运营管理都没问题,但技术合伙人的问题迟迟难以解决,这多少让他遭受信心上的打击。接下来他准备给自己定一个期限,毕竟离职时他没将回咨询行业这条退路给断死。
台湾《商业周刊》的创办人何飞鹏在提到自己年届退休还启动了一个新创事业时,说是要“测试一下自己人生的极端值”。但对于一个普通的公司人而言,如果辞职去创业后长时间达不到预期收益,就可能变相成为“长期失业”。若没有退路,前途还真渺茫。
C: 职场冒险是一种值得被鼓励的行为吗?
H: 较之因循守旧,创新或者说冒险显然是更加值得鼓励的,当然,首先公司人要考虑这种冒险是对于公司、事业和个人都有利,具体的还要多考虑不同公司之间的文化差别,很多IT类的公司更加鼓励个性与创新,鼓励提出不同的意见;另一方面例如德国公司注重制度的完善,员工更多按部就班完成工作。
C: 如何才能正确地冒险?
H: 话不在于你要说什么,在于你怎么去说,把握时机和场合,这就是职业化。我们有过这么一个测试:领导在讲话的时候说错了一个数据,我们就建议员工借着上去给领导倒水的机会,塞一张纸条给领导。在非正式场合下越级提意见也是可以的,比如公司组织春游,体育比赛,在班车上你如果刚好和更高的领导坐在一起了,聊天的时候可以说一些意见。
C: 佳雯这样的冒险是否说明冒险前的准备比冒险重要?
H: 做好准备是从战略上重视冒险的表现。在没有充分的成功把握或者没有成熟的成功模式之前,公司人应该尽量低调,避免过早暴露自己的“冒险意图”。
C: 像辞职和创业这种风险大的冒险,公司人如何能够将代价降低?
H: 很多公司人容易“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看得到盈利但看不到风险,不能看到作为老板所面临的各方面压力与不确定性,最关键的就是不能只看到当老板的好处。所以如果决定要创业,不如先留在公司里用一段时间“按照老板的思维方式来看问题”,进行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对于自己真刀真枪的开始创业是非常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