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MSOS群里聊天的时候,一位网友前后发了两个简单的电路出来分析。话题一:第一个图:这是一个升压电路,R1和R2怎么设置,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输出电压值?拿到电路图,是不是得马上去看主要芯片的Datasheet呢?话题二:第二个图7805 GND接两个二极管(硅管),将输出提高1.2V是否,输出是否会变得不稳定(在地端接二极管达到电路输出升压好不好)?
个人觉得,硬件和软件不一样,硬件有积累性,做得多、看得多、想得多了,看到别的电路就有感觉了,看到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且拿到电路感觉很复杂,就像凤舞天说的:无从下手,要告诉自己,这个电路不复杂,慢慢理,不可能很神奇的。
个人就第一个图来说,和我们经常用到的稳压电路很像,和AP1501更像,可能和别的网友说的单片开关电源都是这样设置的,比如2676之类的电路一模一样(如LM7805和LM7812电路除了输入和输出电压不一样,别的电路有什么变化呢?),FB反馈脚,R1\R2分压采样。我会把R1放个100K或者再大点的电阻,把R2换成个20K的可调电阻,调R2的值,测输出,想要什么值都可以。我们拿到电路的时候先分析这个电路是干什么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样的,这些都知道或不知道了再找Datasheet,知道的情况下,看看主要参数,不知道的话就得看得详细点了。
就第二个图来说,我以前没见过这样的设计方法,就像凤舞天说的一样,这样做很多指标都变差,导致输出稳定度不够,只适合条件较宽的地方,不建议这样做。我的理解是:一个电路元器件越多,可能导致的问题就越多,所以在电路中,能不要的就不要。
网友1:同意樓主所說的,硬件經驗就是個積累,做的多了就有感覺,但是不同意樓主說的,軟件這點跟硬件不一樣。其實軟件也一樣需要積累,拿到很複雜的電路圖跟拿到很複雜的軟件代碼是一樣的,都是需要底子才能比較快上手。底子是由知識跟經驗堆積出來的,硬件上知識的體現是DATASHEET,經驗是debug方式,在軟件上知識是演算法,經驗也是debug方式。所謂的積累,也就是從巨觀的系統運行觀點到處理出問題的時候的微觀判斷點都能有認識,魔鬼就藏在細節裡,細節是需要底子才能盡量兼顧到的。
网友2:电路识图 最重要的就是多看人家的分析,增强自己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倒回去多看看以前老式电视机收音机的电路,看看人家是怎么设计的,多阅读前辈的分析,多体会多感悟,看多了体会多了自然就不怕电路识图了。
网友3:二十几年职业生涯的硬件学习步骤总结: 1)了解电路功能和性能 2)了解每个零件的作用 3)了解每个零件的数值来由和性能要求 4)建立零件的基础物理计算模型,并验证数值来由 5)根据性能、环境、体积等不同的要求,优化及并验证电路 6)建立电路的基础物理误差计算模型,选择不同档次的零件,优化成本 7)用计算模型分析不同电路的优点和缺点,创造新电路 8)如何根据市场,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模块和设计分工 9)零器件的可靠性等级,冗余电路的可靠性分析和评估 10)冗余电路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