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首先声明,在面向对象盛行的时代里,我改用对象这两个词来指代最广泛的变量。 现在的变量就不一定只是一个整型或浮点型,甚至不是一个基本数据类型。我们 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讨论对象交换的问题。
在前一篇文章 “ 关于两个对象交换的问题”(注意,名称已改)中,我们讨论了交换两个变量 的几种方法,并给出了形式化的公式。而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的是效率 与可行性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采用最简单直接的交换方式的代码:
{
int tmp;
tmp = a;
a = b;
b = tmp;
}
按语言本身的特性来想,这些代码做以下这些工作:
而实际上呢?我们来看看生成的汇编代码:
movl b, %eax ;将b从内存载入到寄存器eax
movl a, %edx ;将a从内存载入到寄存器edx
movl %eax, a ;将eax的内容存入到内存a中
xorl %eax, %eax ;将eax清零
movl %edx, b ;将edx的内容存入到内存b中
看起来,汇编指令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因为变量要参与运算首先要从内 存载入到寄存器中,所以要将两个变量交换只需按相反的顺序再存入到内存中就 可以了。只是四个内存与寄存器之间交换数据的指令,看起来好像没有交换操作 似的。而此处为什么要将eax清零呢?因为eax寄存器是专门用来放函数返回值 的,而我们的测试函数很简单,除了执行上面的操作外,剩下的就是return 0;了,因此它与变量交换根本没有关系。从上面可以看到,编译器为我们做的工 作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多。
接下来,我们来看基于异或方式交换的代码:
{
a ^= b;
b ^= a;
a ^= b;
}
这一代码看起来很纯粹,没有一句是浪费的(是指全部操作都与交换有关,没有 像上例中的分配临时变量空间的操作),而且代码直接对应操作:三次异或。凭 着直觉,我们觉得它应该是效率最高的。但是它带来的副作用是代码的可读性大 大降低(注意,可读性很重要),而一些人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它带来的效率。 我们接下来看看究竟是不是值得的。
下面是上面代码对应的汇编代码:
movl b, %eax ;将b从内存载入寄存器eax
movl a, %ecx ;将a从内存载入寄存器ecx
movl %eax, %edx ;将eax的值保存到edx中
xorl %ecx, %edx ;ecx与edx异或
xorl %edx, %eax ;edx与eax异或
xorl %eax, %edx ;eax与edx异或
movl %eax, b ;将eax的值存入到内存b中
xorl %eax, %eax ;将eax置0:设置返回值,与上例中一样
movl %edx, a ;将edx的值存入到内存a中
哦,好像有点晕了。
它总共用了四次内存与寄存器之间的数据移动操作,一次寄存器之间的赋值,以 及三次异或运算。
我很诧异编译器会产生这样的汇编代码,我怀疑是编译选项出了问题(这是在-O2下 的结果),于是试了-O3的结果,居然也是完全一样,更令人意想不到的 是,在-O1下产生的结果居然是最简洁的。不过我们先来看上面这些代码都做了些 什么操作,是否都是必要的操作。
首先我们将上面的C代码改写一下(现在想来才觉得C代码其实也是一样的迷惑 人,我并不清楚它到底经过了哪些步骤,而只知道它能交换两个整型变量的值而 已):
{
int tmp;
tmp = a ^ b; //得到异或的中间结果,即任何a、b中与它
//异或,都会得到另外一个的值(对比参考
//第一篇文章中关于加和乘情况的讨论)
b = tmp ^ b; //b的最终结果:b=(a^b)^b=a^(b^b)=a
a = tmp ^ a; //a的最终结果:a=(a^b)^a=b^(a^a)=b
}
现在,我们来将汇编代码逐行翻译为C代码来看看(忽略内存与寄存器之间的数据 交换):
int tmp; //寄存器edx对应变量tmp
tmp = b;
tmp = a ^ tmp; //对应于tmp = a ^ b;
b = tmp ^ b;
tmp = b ^ tmp;
a = tmp; //对应于a = tmp ^ b;
与我们转换后的代码相比,对这段代码编译器好像有点犯迷糊了。我们明明没有 用中间变量的代码,它居然不仅用了中间变量,而且还多用了两个赋值操作。
接下来我们再看在-O1下产生的结果:
movl b, %eax ;将b载入到寄存器eax
movl %eax, %edx ;将eax的值保存到edx
xorl a, %edx ;内存a与edx异或,结果保存到edx,得到中间结果
xorl %edx, %eax ;edx与eax异或,结果到eax,得到b的最终值,即a
movl %eax, b ;保存到内存b
xorl %eax, %edx ;edx与eax异或,结果到edx,得到a的最终值,即b
movl %edx, a ;保存到内存a
movl $0, %eax ;设置返回值
这一结果与我们手工转换的代码是类似的。但它不仅进行了四次内存与寄存器之 间的数据移动操作(对应于中间变量交换的情况),而且还进行了一次寄存器之 间的赋值,两次寄存器之间的异或运算,以及一次寄存器与内存之间的异或运算 (应该包含一次内存与隐含寄存器之间的数据移动,以及一次异或运算)。由此 看来,-O1产生的代码确实不如-O2产生的代码效率高,编译器并没有犯迷糊。
很明显可以看出,异或方式的效率比预期的要坏得多,而且要比采用中间变量的 方式更坏。现在看来,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从汇编及CPU的执行流程上来考虑的话, 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出这一结论。在机器的角度来考虑交换两个整型变量(即相对 应的内存)的值,只需要将两个变量的值载入到寄存器中,然后按相反的对应关 系使用,或是按相反的对应关系保存到内存中即可,完全不需要经过中间计算。 而用异或方式,除了上述内存与寄存器之间的数据移动操作外,还需要进行三次 的异或操作(以及可能由此带来的移动操作)。这个结论是显而易见的。
采用异或的方式,我们不仅牺牲了可读性,而且还牺牲了效率,所以并不可取。
其它的方式,如加、乘等,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结果了,所以就不再讨论了。
以上的结果,只是根据由C代码生成的汇编代码的行数,及其内存与寄存器之间数 据移动的次数等方面比较它们的效率;C代码也是很简单而纯粹的整型变量交换, 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而且最重要的是没有来实际测量它们的运行时间,因此得出 的结论并不一定正确。
本次只讨论的是对整型变量交换的情况,而实际中要交换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在C++中,最常见的应该就是类对象的交换,甚至是两个不知道何种类型的对 象的交换(考虑模板类的情形)。
并不是所有对象都支持异或、加、乘的运算,所以这些方法就基本舍弃了,但仍要 重视它们所带来的思想上的东西(这种情况下仍然有可以用它们,但是很危险, 参见注1)。而基于中间变量的方式也要加以小心,一些对 象必须提供合适的拷贝构造函数和赋值运算符函数,才能保证交换操作在语义上 也是正确的,比如那些内部含有指针成员的类对象。
总的来说,采用中间变量方式交换两个对象的值,是最通用、可读性最高、效 率比较高的一种方式。在此我建议大家在一般情况下,都采用这种方式。 (注2)
[1] 我们可以将对象看成若干个字符类型变量的数组,从而可以使用异或等方式。 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它的语义是正确的,尤其是在C++中。可以这样说,在实际情 况中,这样的操作几乎总是会带来错误。
[2] 说到最后,还不如原来就不要知道这种方法呢:)
[n] 我的系统平台是Debian 4.1.1、GCC 4.1.2,所有编译选项默认均为-O2,编译为 汇编代码的选项为-S。
[n+1] farproc的汇编结果是另一种情况。在进行交换之前数据已经载入到寄存器中,从而考虑的只有寄存器中的运算。下面是他的留言:
经过我的测试(vc2005 release),使用一个临时变量的交换方式还是效率最高的。位异或的次之,相加或相乘的最慢。
其实看一下生成的汇编码就很清楚了。
使用临时变量版本:
mov eax,edi
mov edi,esi
mov esi,eax
位异或版本:
xor edi,esi
xor esi,edi
xor edi,esi
加减版本:
add edi,esi
mov ecx,edi
sub ecx,esi
mov esi,ecx
sub edi,esi
void swap2(int*a,int*b )
{
*a^=*b;
*b^=*a;
*a^=*b;
}
利用中间变量: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可读性好,适用于任何类型,只要对象具备合适的
构造函数。
利用异或交换:在内置数据类型比较常用,也就局限于 整形数据的交换。